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 衞生署已更新大腸癌篩查計劃資格,2023年起,1947至1973年出生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可參加計劃,即睇登記大腸鏡檢查資助詳情。 目前有超過95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當中只有3%的診症地點需收取額外費用。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超過220名,無論是否需要切除瘜肉,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需繳付額外費用;如需收取額外費用,金額亦不會多於1,000元。

所有健康並沒有體能活動禁忌的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積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職業性癌症病人,集中在特定的職業群組,他們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到若干公認的致癌物質,例如石棉、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 大腸癌篩查 適量接觸陽光,有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 但過量接觸紫外線會曬傷皮膚、催生皺紋、導致皮膚提早老化,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 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最常見癌症

盆腔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作悶、治療部位的皮膚反應和毛髮脫落、腹痛、腹瀉、大便赤痛、小便頻密或赤痛。 而女性病人或會陰道分泌增加、痕癢不適及刺痛;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服藥。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

另外,170名大腸鏡醫生亦已加入計劃,在331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 如不需切除瘜肉,約八成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在大腸鏡檢查時切除瘜肉,約七成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參加者先約見計劃指定的醫生,經醫生評估後認為適合參與計劃,將為參加者辦理相關手續,並派發大便隱血測試採便管,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將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用灌腸劑清洗大腸,檢查前或需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 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大腸癌篩查: DNA測試 – 大腸癌基因檢測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如發現有少量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 5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此外,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及有其他風險因素,更應考慮提早至 40 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 10 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須使用適量鎮靜劑,檢查過程約 30 分鐘。 (二)如果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該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在今年九月尾開始,首批參與計劃而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的參加者將會陸續透過短訊,電郵或信件收到篩查覆檢通知,他們可前往任何一位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的診所,再次接受政府資助大便隱血測試服務。 區醫生認為,目前本港癌症篩查步伐緩慢,每天也有市民因晚期癌症而死亡,同時亦增加醫療負擔。 事實上,現時已有不同有效的篩檢方法可以有效俱測出早期癌症,如低劑量電腦掃描就有效檢測出早期肺癌,再配合創新科技,如人工智能AI的輔助,更可進一步提升篩查的效率。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方法

腸鏡檢查 (照腸鏡) 是使用內窺鏡直接觀察腸內的過程,可診斷出腸內的狀況或病變,如異常細胞、潰瘍或瘜肉等。 醫生發現大腸內有病變,可能會使用內窺鏡上的鑷子取出組織樣本作分析,甚至作出瘜肉切除手術。 大腸癌篩查 早期檢查及切除危險性的瘜肉,可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查詢或預約腸鏡檢查價錢收費,聯絡香港仁和體檢中心。 不過,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其中接受大腸癌篩查,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政府於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到底適合哪類人士參加?

大腸癌篩查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目前,超過1 03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 800個,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病友支援服務

團體及病人組織均期望,本港能加快癌症篩查的步伐,區醫生指,現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若配合新科技的輔助,如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相信也有助推動癌症篩查。 每個人的排便次數會因應飲食習慣和身體機能而異,但如果排便次數急劇轉變,或變得不穩定,例如在便秘一段時間後,又突然出現肚瀉,就要格外留意。 排便次數過於稀疏可能因為腸腫瘤阻塞排便,而次數變密則可能是腫瘤令腸臟蠕動變快,令排便次數頻密。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的檢查方法跟乙狀結腸鏡的檢查方法相若,亦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 但其大腸鏡長度達1.6米,亦能屈曲,足以檢查整條大腸。 大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至盲腸。

一般來說,引起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是少於百份之一。 同路人同盟秘書陳偉傑先生指,去年該會曾為30人提供免費低劑量肺部電腦掃描檢查,結果也找出一名第一期肺癌患者,得以及時接受治療。 他坦言,及早診治不但拯救一條人命,更拯救一個家庭,直言肺癌篩查極具意義。 除癌症篩查外,我們亦會為參加者提供身體檢查,當中包括:檢驗血糖、血脂,量度血壓、身高、體重及腰圍等。 同時肥胖(身高體重指標 ≥ 25)參加者會被邀請參加健康運動及健康飲食班,以協助其控制體重。

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有甚麼徵狀?

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至計劃下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參加者宜兩年後再接受篩查。 計劃參加者在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後,會由基層醫療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自計劃於2016年推行以來,超過34.8萬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 但如有任何疑似病徵,則應盡早前往私家診所或醫院作大腸鏡檢查。
  • 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的約2 400宗個案當中,1 700宗已進行的初步分析結果亦顯示,約57%的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 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不適感:檢查後若有腹脹、腹鳴、肛門不適等情況實屬正常,一般只需休息片刻,等注入的二氧化碳氣體經腸管吸收或經肛門排出後,就會自然好轉。 根據衞生署資料,我們的身體由很多不同的細胞所組成,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會自我控制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以確保各器官能正常運作。 而癌症即是由於身體細胞生長失去控制,令這些細胞異常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損害。 大腸癌篩查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外科醫生鎖定腫瘤位置後,以腹腔鏡工具切除染疾的一段結腸(A至B段)(請參閱下圖所示的腫瘤和結腸段位置)。

大腸癌篩查: 大腸鏡與大便隱血測試的分別

癌細胞會吸取大量養份,同時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細胞時也會消耗大量能量。 如果你在沒有刻意改變飲食習慣的情況下,體重持續減輕,就要額外留意,盡早檢查。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約有210名,在約560診症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

  • 上文提到腸腫瘤有機會導致腸阻塞,除了排泄上的異常狀況外,亦會令腸道排氣困難,出現因脹氣而引起的腸痙攣,以致腹部絞痛。
  • 不過大腸鏡檢查事前需要服用瀉藥為檢查作準備,使用瀉藥可能會造成腸道不適,一至兩星期內大便習慣可能會受影響,例如經常排便或便秘,但出現長遠併發症的機會相當少。
  • 在開始任何新的飲食習慣或其它療法前,請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
  • 自1988年起,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已成為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一部分。
  • 檢測誤差:醫生對該大腸鏡檢查結果抱有懷疑,可能會希望患者在短期內再做一次檢測,醫生也可能會考慮搭配用虛擬大腸鏡或鋇液灌腸檢查。
  • 肥胖會增加患上部分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等。
  • 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第三階段將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