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子中最不同的便是嚼食檳榔,罹患口腔癌的個案中約有90﹪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 口腔癌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已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 口腔癌是指口腔內黏膜的惡性腫瘤,大多是屬於鱗狀細胞癌,其中,舌下口腔底部、顎部、兩頰內側為較脆弱且容易發生病變的危險區域,也是口腔癌好發於舌下及頰黏膜的原因。 抽菸、煙斗或雪茄都會大幅增加喉頭、嘴巴、喉嚨與食道罹患癌症的機會,因為許多人都不知道或忽視早期的症狀,口腔癌往往在偵測到時就已經擴散。

除了醫護人員,OL/ OLM患者使用平台可了解自己的病情趨勢,這有助提高風險意識,鼓勵他們定期覆診,並在有需要決定是否做切片組織等進一步檢查時,得以參考。 一般而言,口腔癌如其他癌症一樣,治療方法有3種:手術切除,例如腫瘤廣泛性切除術、舌切除術、頸部淋巴結清術、上或下顎骨切除術,化療及電療。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癌症難免影響情緒,但在醫生指導及適切治療下,也有痊癒或減緩的機會,因此患者毋須過分焦慮,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包括病情推測、治療建議等,有助你作更妥善的安排。

口腔癌風險: 口腔癌前兆會痛嗎?10大「口腔癌前兆」一次看

存活率差的原因之一是未能及早發現症狀,因此口腔癌的早期偵測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 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隔轉移,目前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 第三、四期 ) ,可增加局部控制率、明顯增加病人的存活率。 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 未將熱食吹涼便直接食用,容易因食物過燙而損害食道上皮。

以上10種口腔癌可能出現的癌前病變並非一定會造成口腔癌,但若長期置之不理,未來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將顯著提高。 顎骨可能會產生局部性腫大,造成臉部左右不對稱,有時還可能合併牙齒搖動等症狀,而前述症狀容易與牙周病混淆,須請牙科醫師針對此部分進行診斷。 疣狀上皮增生同樣也是因嚼食檳榔的慢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病變,表皮會因而向外增生,呈現如疣狀或花椰菜狀的外觀,依角化程度不同,增生組織會呈現白色或紅色。 口腔癌初期的疼痛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無論進食或說話皆與健康者無異,直到腫瘤擴大發展為口腔癌晚期才來求診,卻已錯失早期診斷及治療的良機。

口腔癌風險: 口腔癌篩檢資訊

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 口腔癌風險 ( 二粒以上 ) 、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需施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嚼檳榔、抽菸及喝酒者罹患口腔癌之機率較不嚼檳榔、不抽菸且不喝酒者高出123倍。 長期嚼食檳榔、抽菸、嗜食滾燙食物,或是牙齒齲蝕破裂沒有修補等,皆為危險的刺激物。

  • 周怡江提到,有些病人會嘗試吃偏方或草藥,反而耽誤治療時機,千萬不可輕信。
  • 在開始治療頭頸部癌症之前,也請與您的牙醫師討論,在治療之前、期間與之後,您可以如何預防可能的口腔副作用。
  • 在診斷出罹癌之後,專科醫師團隊(包括口腔外科醫師與牙醫師)會擬出一份符合病人需要的治療計畫。
  • 紅斑、白斑與疣狀增生並列台灣3大最主要的口腔癌前兆,口腔黏膜上呈現的紅色斑塊常見於口底、舌側、大臼齒後墊和軟腭上。
  • 喉切除術:如果口腔癌侵犯到了咽喉,醫生可能會為患者進行喉切除術。
  • 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一個或多個風險因素,並不意味著個體一定會得癌症。

除非患者的口腔癌屬較早期,否則放射治療一般需要外科手術或化學治療的配合。 口腔癌風險 放射治療原理是利用高能量射線,例如X光或質子(proton),殲滅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在體外或體內進行,視乎患者需要。 如進行體外放療,患者只須平躺在一部會發射X光的機器之下,靜待數分鐘即可。 至於體內放療,醫生會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將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刺針植入癌細胞,需要數天方能完成。 這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治療方式,目的是要完全移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

口腔癌風險: 嘴巴內出現五種黏膜異常,留意是否為「口腔癌」癌前病變

如有需要,可與家人、朋友、社工等人溝通,讓他們了解你的情況和感受,幫助你渡過難關。 即使患者已完成上述治療,仍須繼續做好個人護理,方能有助康復,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 口腔癌風險 最關鍵的固然是立即戒掉任何種類的煙草和酒精,因它們正是增加患上口腔癌風險的因素之一。 此外,患者亦可尋求醫生意見,以按摩或針灸的方式紓援各種治療帶來的疲勞。

口腔癌風險

此外,在癌症治療後繼續吸煙和使用口腔煙草產品會增加罹患第二次癌症的風險。 上述是基本原則,但也有例外,周怡江主任說,曾有病人怪罪是拔牙造成口腔癌,其實是因為牙齦原來就長腫瘤但不知情。 齒槽骨被癌細胞侵襲,造成牙齒動搖,或甚至把牙齒推開移位,病人以為是單純牙周病,但拔牙後傷口卻遲遲無法癒合,後來就醫後才發現是因為腫瘤細胞持續生長所致。 從癌症登錄統計中可以發現,口腔癌男女發生的比例約為9比1,與吃檳榔多半為男性有關。 研究顯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如果合併抽菸,增為89倍;若再加上喝酒,罹癌風險上升至123倍。 除此之外,未將熱食吹涼便直接食用,除了會因過燙而損害食道上皮,若長期反覆刺激,就可能促使口腔發生癌變的風險,引發口腔癌及食道癌。

口腔癌風險: 治療期間的護理

至於存活率方面,男女性並沒有明顯差異,反而關鍵是確診期數。 根據英國公共衞生署轄下一項統計,當地確診1至2期口腔癌的1年存活率超過90%,3年存活率亦達約80%;惟確診3至4期的1年存活率則約70%,3年存活率更只有約50%。 可見,唯有越早求診及發現患癌,方能爭取最佳治療效果及存活機率。 平日稱呼的「口腔」是由多個部位組成,包括嘴唇、舌頭、舌下、硬顎、齒齦以及口腔內壁、兩腮內壁和唾液腺。

  • 在年輕成人中,抽菸會導致生長受阻及其他種類的發育困難。
  • 周怡江提醒高風險族群須定期檢查,可降低口腔癌26%死亡風險。
  • 研究顯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如果合併抽菸,將增加為89倍;若再加上喝酒,罹癌風險上升至123倍。
  • 首先即使是較早期的口腔癌,醫生亦可能切除少許位於腫瘤附近的健康組織,以策安全;如醫生確認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則會連同相關的淋巴結或其他組織切除。
  • 他們收集了2006至2011年全台灣70個空氣質量監測站的空氣污染數據,對照2012至2013年期間48萬名40歲以上男性的健康紀錄,其中有1,600多人罹患口腔癌。
  • 下頜骨切除術:如果口腔癌已經侵入何故,則需要進行該手術,移除全部或部分下頜骨。

吳家佑建議,民眾若發現口腔白斑,一定要戒除香菸、檳榔、酒,或是移除會造成口腔黏膜刺激的物質,像是沒做好的假牙、智齒等。 另外,也可以多補充新鮮的蔬果,同時保持健康的飲食、正常作息,消除口腔白斑,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口腔癌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吳家佑表示,口腔癌是中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而口腔內的白色斑塊,也就是口腔白斑症,更是台灣目前口腔癌最主要的一種癌前病變。

口腔癌風險: 口腔癌有哪些症狀? 耳鼻喉科醫列6大重點

雖然化療的副作用較大,但化學治療同步於放射線治療 (簡稱 CCRT),仍是目前實證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依臨床分期而有所不同,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或細胞治療,手術切除病灶是最重要的步驟。 此前有研究顯示,曝露在PM2.5細懸浮微粒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哮喘和支氣管炎等慢性病的病情也會惡化。

口腔癌風險

IV任何體積的腫瘤,並已增長至其他附近組織,包括顎骨、舌頭深層肌肉、面部肌膚等。 如同其他癌症種類,口腔癌的形成都跟DNA(脫氧核糖核酸)有關。 當嘴唇或口腔細胞的DNA發生變異時,相關細胞會不停生長並分裂,其他健康的細胞則會因而死亡。

口腔癌風險: 口腔癌病變前症狀

舌頭:將頭往後仰、嘴巴張大、檢查顏色有無異樣,或有無硬塊,再把舌頭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檢查其靈活程度,同時檢查舌頭兩側。 口腔癌風險 由於大量膠原蛋白會因此沉積在黏膜下層,使血管狹窄及表皮變薄,黏膜保護力因此隨之減少,而致癌物也容易通過表皮障壁,使組織產生惡性變化。 牙醫通常建議的刷牙及使用牙線或牙縫刷,相隔30分鐘才漱口。 這是由於漱口水與牙膏成分可能相沖,兩者中和而減低功效。 漱口水只是輔助,主要清潔牙齒的方法仍靠刷牙和使用牙線或牙縫刷。

口腔癌風險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