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轍係來自因水土流失同風化而做成好似有車經過一般嘅痕跡,由於及兩條並排嘅巨大痕跡長達數百米,因而稱之為神仙轍。 要去既話就要先走過大壩,左轉會看到一條橋,過橋後穿過「路不通行」警告牌,經過瀑布水潭繼續向上行就會見到神仙轍。 〈港鐵App新增落車提示「推送」功能 延伸行程指南至巴士資訊〉,《香港01》,2019年6月11日。 2022年:屯門區議員建議港鐵重新考慮2016年合併方案,港鐵回應指此路綫乘客主要是前往掃管笏一帶小學的學生,可考慮安排上午特別班次來往良田及掃管笏。 2014年:屯門區議員建議將此路綫及K58綫合併並提升至全日行走,以改善兩綫的服務水平及客量,卻遭港鐵以客量不足為由拒絕。

  • 啟用以來吸引大量登山客,多位藝人都有去打卡,包括劉嘉玲、三嫂戚美珍、模特兒梁諾妍及曾淑雅等等。
  • 建議行走蒲台島郊遊徑,它位於島嶼的西南部,可慢慢登山上牛湖頂,是郊遊徑最高點,景致開揚,之後再走到126燈塔拍拍照。
  • 吉慶橋建於1868年,在舊時曾是連接元朗至荃灣的重要通道,昔日河道共建有七座小渡橋,因此被居民稱為「七渡河」。
  • 港鐵巴士(新界西北)路綫K53,循環來往屯門站及掃管笏,途經屯門市中心、置樂花園、三聖邨、青山灣、香港黃金海岸及星堤。
  • 而負責帶路搵威嘅林澄光,本身都有唔少負面新聞,同森美一度稱兄道弟之後因為錢而反面,「臭朵」之後絕跡電視一段時間之後,因為同大台藝人混熟而再次蒲頭。
  • 交通:從屯門西鐵站經V City往仁政街小巴站,乘43號小巴往掃管笏下車。

大欖懲教所閘口上,循例有類似「閒人免進」的字句,但不在懲教所範圍逗留就可通過,因為那裡是遠足者通往大欖涌水塘的主要途徑之一,一直沿馬路向前走,就沒有人會管你。 要往千島湖觀景台,宜走最西面的路上山:離開懲教所時會先穿過一座橋。 抵達塘畔,再穿越燒烤場,接越野單車徑往麥理浩徑第十段。 千島湖掃管笏 既然是越野單車徑,坡度必然不大,只是會出現零散的石階。 在曲折的單車徑走了超過半小時,穿過小水壩後就到達麥徑十段馬路,此時就要不斷向上走,直至下一個明顯的路口時就轉往大棠方向,往大棠方向山徑平路為多。 千島湖清景台,大約在標距柱M181至M182之間。

千島湖掃管笏: > 香港好去處搜尋

雖然其他時段沒有美麗的楓香葉可欣賞,但也可在濃密的楓香樹葉遮蔽下行走於幽靜涼爽的通道上,享受山澗清新的空氣及美景。 要到千島湖清景台,主要有掃管笏村出發及大棠山道出發兩條路線。 記者推介以大棠山道作起點,因為可以先欣賞大棠楓香林的紅葉,再前往千島湖清景台。 「千島湖清景台」之後都是落山路,之後見支路可自行選擇往掃管笏(黃金海岸)回屯門或是往黃泥墩水塘回大棠。 掃管笏方向全程下山,黃泥墩水塘則要再上山之後落山往大棠。 本文是背包豬和小白分享在屯門掃管笏往大欖涌水塘入口去千島湖清景台的行山路線,如果是往大棠楓香林,到了千島湖清景台之後,可以繼續往大棠方向走。

千島湖掃管笏

由僑興路起步往東南方走,橫過右方小橋後走向楊家村。 續沿此車道下降,走過大欖涌水塘的塘畔,下走不久,在分岔處離開麥理浩徑,直走掃管笏村路,再往下走便可到達掃管笏村完結行程。 由M181 向 M182 方向前行約150m,左邊有一條政府正在新闢山徑前往一新建造的觀景台,近距離飽覧整個千島湖。 位於麥理浩徑第10段之上,從告示板拾級而上,步行約200米即可登上觀景台,俯瞰千島湖全貌。 南邊是大欖涌村上游的水壩、桃坑峒和小欖,也可看到大嶼山的景色。 到咗黃泥墩水塘的堤壩後,可以按時間決定係唔係去埋神仙轍。

千島湖掃管笏: 週日輕鬆郊遊 3小時尋訪「香港千島湖」

沿大欖涌水塘北面而走,可連接元朗大棠、元荃古道郊遊徑路段,來往元朗至荃灣。 於楓香亭步行10分鐘,即可經過元荃古道路段,前行3分鐘會到達一個休憩地,從Google地點會見到該地叫廢物回收點,實際上入面有一道吉慶橋,位置係大欖涌水塘末端,可獨佔風景,影相一流。 而水塘既有收集雨水用途,亦係收集大角東江水嘅水庫之一,同時係收集蒸餾後淡水之地兼水力發電水庫。 由大欖涌水塘小壩繼續前行約30分鐘,即可登上水塘西面嘅千島湖清景台,從掃管笏到千島湖清景台,距離約3.3公里。

千島湖掃管笏

隨後經過永吉橋 (現在永吉橋之上建了啡色拱橋),沿大欖涌水塘蜿蜒而行,此亦是大欖越野單車徑大欖涌水塘段。 千島湖掃管笏 這路線是行人和越野單車共用的,印象中,個半小時的腳程,只曾避車約6-7次,不覺煩擾。 河背水塘同樣四通八達,既可去田夫子、蓮花山,亦可去雷公田,而折返河背營地嘅話,可返回河背村,亦可走營地右邊方向落山,經大窩村、元崗新村,行到八鄉路、錦上路一帶,有巴士可來往元朗、錦田。 大欖涌水塘是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個興建的水塘,1957年建成,當時原本的山丘便形成現時水塘中一個個島嶼,有「香港千島湖」的美譽,位置愈高,景觀愈開揚、愈美。

千島湖掃管笏: 屯門隱密小路登頂望青山「孖煙囪」 龍鼓灘皇帝巖俯首日式景象

然後就進入山林,一系列山路,約行20分鐘就見到一塊畫上大欖涌水塘景色的告示板。 沿旁邊以枯木及沙土搭建的梯階拾級而上,再步行約200米即可登上觀景台,俯瞰千島湖全貌。 在大棠山道巴士總站下車後,沿著車路步行上山約60分鐘便會到達楓香林。 千島湖掃管笏 每年約12月,楓香樹便會換上新衣,黃澄澄一片的樹林彷彿讓人置身童話世界。

掃管笏沿岸於1990年代陸續發展為高尚住宅區,其中最具規模者為香港黃金海岸;與嘉和里村平原東部的鄉村形成強烈對比。 然而,一般公共交通工具不會特意前往遠離青山公路的掃管笏村落,區內一度只得專綫小巴43與43S線全日來往屯門市中心。 大欖涌水塘位於新界西大欖郊野公園內,為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興建的水塘,於1952年動工,並於1957年建成。 其後部分路段可遠眺元朗新市鎮一帶,並會穿過高壓電塔的底部,不過還是不宜久留。

千島湖掃管笏: 香港人‧語

若要從屯門乘搭的士或Uber直達掃管笏村,則大約需$60至$70車費,兩個人就最好搭巴士,但4至5人會比較化算。 千島湖的確有不錯的景色,但近日各大社交媒體專頁均有行山愛好者拍到多張滿山垃圾、口罩的畫面,山徑的衛生狀況令人憂慮。 從大棠進入楊家村走至黃泥墩水塘,山徑寬敞輕鬆,但太陽猛烈,日光刺眼,走來也頗感吃力。 踏上小徑輕登神仙轍,眼見樹木被砍,兩道長長深坑已蓋上枯枝。 從保育角度而言,或有另一番價值,但腦海中神仙轍之情景不復存在,頓感茫然若失。

  • 郊悠遊,大欖涌水塘,千島湖清景台,行山,郊遊大欖涌水塘位於新界西大欖郊野公園內,為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興建的水塘,於1952年動工,並於1957年建成。
  • 可選擇乘搭專線小巴43號至掃管笏村路,並在天后廟下車,沿白石坑方向至麥理浩徑第十段,以逆行方式沿著麥理浩徑第十段前往千島湖清景台。
  • 記得未建清景台之前,我們得爬上不同山頭看水塘,現在不用了。
  • 離開黃泥墩水壩後,路徑依然寬廣平緩,直到山邊出現有如通往龍貓森林的樹洞小徑。

由於之後沿路只有少量流動洗手間,建議大家先在燒烤場使用洗手間。 兩旁建築物越來越多,走累了可在掃管笏村等候小巴離開,若時間許可,不妨考慮步往黃金海岸吃個下午茶兼賞日落,該處交通亦較為便利,可乘巴士直接返回市區。 麥理浩徑第十段起自田夫仔 (可參閱麥徑九段一文),經過大欖郊野公園直往屯門市中心,長達 15.6 公里,乃麥理浩徑最長的一段,沿途多為林務車路及引水道,撇除長度以及起點考慮,算是頗為易行的一段。

千島湖掃管笏: 屯門掃管笏去千島湖清景台路線+交通

在60多年前,大欖涌水塘本來並不存在,只有一條河溪「大欖涌」和被丘陵圍繞的大欖涌谷地。 大欖涌谷一帶,曾有七條村落,分別為大欖、關屋地、圓墩、清快塘、田夫仔、胡屋及黃屋。 千島湖掃管笏 為了解決香港居民的食水問題,由1952年開始,建水塘的工程在大欖涌谷展開:築起橫跨大欖涌谷的50米高主壩及3道副壩,連結一些山丘,然後集水成湖。 水塘於1957年落成,儲水量約2,000萬立方米,成為香港在戰後建造的第一座水庫。 在大欖涌水塘興建的同時,水塘集水區的山地被劃為造林區,栽種了多個品種的植物,以鞏固集水區的地質結構和保證水質清潔。 於是,水塘周邊範圍也成為樹林蔥翠的風景區;山谷內本來有不少小山丘,水塘蓄水後便形成一個個小島,造就了饒富特色的湖泊風景。

轉往清景台方向,走約5分鐘,就可在海拔約250米位置,鳥瞰大欖涌水塘全貌,也是行程中地勢最高的地方。 路線三: 元朗大棠>楊家村>黃泥墩水塘>神仙轍>俯瞰大欖涌水塘千島湖>掃管笏離開 從元朗區大棠出發,目標為觀景台,之後再經屯門掃管笏離開,全程約9公里。 前往大欖涌水塘其中一個最方便的起點是元朗大棠,山友可以在西鐵朗屏站乘搭K66巴士,於大棠山道下車,沿大棠山路行約25分鐘到大棠紅葉景區。

千島湖掃管笏: 新傳系 . 我們的作品

如今吉慶橋依舊是連結各條山路的主要通道,從麥理浩徑第九段通往第十段就需要經過吉慶橋。 「千島湖」位於新界西北大欖涌水塘,因為水塘中有多個小島,在水塘儲水後,便會出現有如千島的湖光山色,被稱為港版「千島湖」。 大欖涌谷的人文風景 大欖涌水塘不但風景獨特,而且還伴生着豐富的人文史蹟。

千島湖掃管笏

而大欖涌水塘壩也是香港第一個可以發電的水壩,電力供給濾水廠使用。 沿途的二葉松林,看來也還剛種不久,似乎是火燒山後新種的,期待他們綠蔭成林,就有軟軟的松針山徑可以走了。 選擇了從大棠登山口入山,掃管笏村下山,兩邊的巴士都還算方便搭乘。 下了巴士往登山口走去,會穿過一個小村落-楊家村,村裡種滿了蔬菜,有著香港難得一見的田園風情。 想遠離人山人海,東平洲或是你的選擇,是香港最東邊的島嶼,最大特色是島上層層疊疊的沉積岩,是多年來被海水侵蝕的自然現象,沿環島步道行,就可一面欣賞千奇百趣的地形。 蒲台島位於香港的最南端,自然景觀豐富,有香港最南的126燈塔,像五隻手指的佛手岩,還有蒲台石刻,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在三千多年前刻上的圖騰圖案。

Similar Posts